发自内心的喜悦究竟是什么颜色

若是喜悦有颜色,它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

2019年是我在北京生活的第八年。

这段时间感觉很长——早已过了三十而立的年纪,按照这个城市对成功的定义,已经被同龄人抛弃了十万八千里。可是又感觉很短,因为按照北京市的住房政策,申请公积金贷款只能申请到80万(每年10万,上限120万)。回头看看过往的足迹,所谓的生活经验不过是犯错之后的惨痛教训。而往前看,未来却依旧云遮雾罩。

若是仔细回忆上次开心的时光,那应当是去年自己拿到第二份工作offer的时候。经过漫长且辛苦的准备,终于从制造业转行到了互联网,薪资得以大幅提升。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首先是房租从4100涨到5000。然后新工作周边的房租则要在此基础上再涨1000,还不一定租的到。在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晚上,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中:为什么自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辛辛苦苦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一轮一轮的面试,最终才得以将收入提升一个台阶。而房东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坐等房租涨就好了。曾经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收入的涨幅一定可以超得过房价的增幅,而相对低廉的房租可以为自己赢得足够的时间。可是如今房租几乎要与月供持平,证明过去的判断毫无疑问是错误的。而错误的代价则只能自己来承受。这件事情为我接下来的生活设定了一个略显悲观的基调:相比资产的增值速度,个人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搬家之后,生活很快就被工作与琐事填满。明年预期上涨的房租为明年预期的收入制定了标杆,而当下看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让今天的自己在这条道路上更快奔跑。但是没有多久,自己便迷失在追求快速增长、弹性工作制、随时on call的互联网精神中。大佬与码农为996与669争论不休,Github上草根的反抗被国产网页浏览器屏蔽,就连Python语言之父Guido van Rossum都站出来发言说:“The 996 work schedule is inhumane.”

Python之父在Twitter上的发言

然而我不是来讨论996与669的。隐隐作痛的颈椎以及每况愈下的视力早已证明即便自己想996,恐怕最后也逃不掉ICU的下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但是你得认清楚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转笼里的小仓鼠,拼了命的奔跑却依旧停在原地。更糟糕的是,疲于奔命的仓鼠,早已忘记了曾经的快乐是什么颜色。

所谓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房子的为了首付而发愁,买了房子的因为房贷的压力而担忧。若再加上孩子的教育、长辈的养老,当前的收入似乎不足以覆盖预期的支出。在生活成本日益攀升的背景下,映入眼帘的都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之死”,“XX公司劝退35岁以上员工”,“海淀家长一个暑期花费8万元补习费”,“月入3万的人原来是掌握了这个技能”,“只用20节课让你年薪百万”。互联网病毒式传播方式配合人类情绪化分享的本能构造了这样一种生活氛围:成功人士遍地都是,一天不学习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你之所以混的这么惨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耳濡目染下的一只社畜,除了更加拼命,好像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吧!

今天刚收到的微信消息,刚好撞我枪口上😄

生活不易,身处一线城市的我有切身体会。可是,生活真的只能这样过下去吗?当初选择一线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如今的生活并没有感到有更快乐呀!是我的选择出了问题吗?是不是北京不适合我呀?是不是换一个城市生活会有所改观呢?

这个疑问在心底扎了根并悄悄生长,每在生活的闲暇时刻会冒个头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直到今年秋天,离开公司一周之后的我重新准备好了简历,在上传到求职软件的那一刻,笼子里的小仓鼠突然闪现在了眼前。如果这份简历投出去,面试,入职另一家公司,生活是不是还是这个样子?小仓鼠是不是只从一个笼子换到了另一个笼子里而已?找到新工作的我,生活,会变的快乐吗?

关掉软件,闭上眼睛,答案早已躺在心底。

「不会」

既然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那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

生活中,哪些事情,能够让我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不清楚」

此刻的我,就像电视剧“凪的新生活”中刚刚离职的主角凪一样,面对摊开在眼前的白纸,写不下一行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些曾经的梦想啊,现在都跑到哪里去了?

日剧“凪的新生活”,超级感谢将此剧推荐给我的小伙伴,在此也推荐给大家。

我还是我吗?为什么连自己,都变得这么陌生呢?

这种状态,是因为自己刚刚失业吗?别人如何应对这种状况?

回顾过去的时间,自己除了工作需要出过几趟远门外,好像哪里都没有去过!如果真要换一个城市的话,在那个新城市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完全想不出来!

可是,像往常一样宅在家里,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呀!

内向、敏感的我,眼前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那么,就从旅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