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

Happy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写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

国际妇女节是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的中文直译。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57年3月8日纽约市的纺织女工大罢工。节日名称中的“妇女”翻译自“Women”,这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中性词汇。不过在互联网上,以营销为目的的“女王节”、“女神节”屡见不鲜;更有将3月7日称为“女生节”的低俗笑话。“妇女”这个中性词汇,在某些人眼里成了贬低女性的专属名词。

而这些怪象的背后,其实有着统一的逻辑。那就是极端扭曲的的审美取向

妇女、女王、女神,三个词汇的共同之处在于“女”。根据辞海,“女”在过去指代年轻的未婚女性;而“妇”则指代已婚女性。已婚女性不仅仅年龄比未婚女性大,还要面对生育所带来的生理状况变化、以及当时的生存环境所赋予的社会角色要求。可想而知尽管已婚妇女承担了极大的生育风险与大部分家庭劳务工作,但是在父权+夫权的双重视角下,她们没有未婚女子看起来吸引人,是“不美”的。而“王”与“神”不仅抹去了年龄的存在感,还裹上了权利与圣洁的神性,虽然本质上依旧是被消费的对象,但是“感觉棒极了!”。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已经足以保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在当下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下图是电视剧《美国众神》中的演员Blythe Danner,虽然年已78岁,但是在剧中依旧光彩照人。

Blythe Danner, from TV Show American Gods Season 3

还有中国演员王德顺,你们自己看图片吧!

@王德顺, 新浪微博 

“越年轻越美”这种以年龄为标准的审美观,不仅过时,而且迂腐。但是这种审美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在特定的人群中还有极大的市场。另外,这种极端审美并非仅限于女性,“小鲜肉”、“小奶狗”、“小狼狗”这样的词汇用在男性身上并非新鲜事。在这件事情上,性别无法当作护身符使用。

电商营销生生创造出“双十一”这么个节日,在节日热点上做文章是它们的常规操作而已。但是追逐热点不能没有下限,之前京东的小贷广告就是前车之鉴。“女王”、“女神”这样的词汇是在强行制造虚幻的身份属性,通过强调不存在的差异挑动负面情绪,迫使冲动做出购物决定。用“买了这只口红我就是女神了”这样的幻象包装销售商品的行为,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类似的操作数不胜数:“你买了这辆车就是中产阶级了”,“你报了这个班就是成功人士了”,“你买了这套房子就是贵族了”。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怀疑、亦或没有清晰的认识时,这些来自外部的狂轰滥炸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认知。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我是谁”,而是“我拥有什么”。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从“真诚、勇敢、坚强、善良”变成了“豪车、包包、轻奢、大佬”。但是,这些认识的根本是扭曲的,自然经不住事实的考验。在泡沫破裂的时候,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还是成为极端的拥护者,就看个人了。

所以,改变这种扭曲的审美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并且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益于此。只是要想获得整体上的改变不仅需要时日,还需要每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主动拒绝、主动批判。我对这一天的到来有长远的信心。

最后,祝各位女性读者国际劳动妇女节快乐!

Happy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劳动这个词是中国版节日独有的,这个词现在也被污名化了,我们改天再谈。